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常看到孩子因為爸媽不買他想要的東西而大吵大鬧,也見過孩子因為想要吸引爸媽的注意而出現「引起注意(Attention calling)」的不適切行為,更常遇到孩子因為害怕認錯而說謊。

            在臨床上,上述行為會被統稱為「行為問題」。然而這些行為該怎麼糾正?這些行為長大後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品性?我們又該要用什麼態度面對孩子的問題呢?

什麼是行為問題?

             舉凡任何的行為動作,會影響到其日常生活者屬之。例如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大吼大叫,其他小朋友沒有按照自己意思玩就推人打人等。

maxresdefault

為什麼孩子會出現行為問題?

引起孩子行為問題的原因百百種,但問題背後的目的可概分為以下四種:

1. 引起注意:想要爸媽對自己有反應,不論是大笑、生氣或是罵人。

2. 獲得想要的:利用不正確的方式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,例如哭鬧、生氣。

3. 逃避:躲避不想面對的事實,例如做錯事不理人等。

4. 自我刺激:想要獲得特定感覺刺激,例如搖晃身體、拍手等。

孩子的行為問題只要糾就可以改善嗎?

           其實我們不斷的要求孩子要聽話,這是治標的方法。而若我們能找出孩子行為問題的真正原因並加以改善,這才是最好的治本方法。這些背後的主因可能包含了問題解決能力不佳、衝動控制不佳、語言表達能力不佳等。

           在臨床工作期間,有許多家長都問過一個問題「為什麼孩子在有人盯著或要求時可以做的很好,但是當他們自己做時卻又完全不行?」

在跟大家討論這個問題之前,要請大家先記得下列一個公式:

內在控制+外在控制=行為表現

    行為表現的組成因子  

             根據公式我們可以發現,若孩子目前自制力只有30分,而我們期孩子能達到100分的表現時,外在的要求規範就自然會達到70分;倘若孩子的自制力能到60分,我們的要求規範自然就可以降低到40分。所以當孩子還不會自我控制時,若我們把外在規範移除了,孩子的行表現分數自然就會降低,表現出來的行為及專注力就不會如我們所預期的。

           因此,對於行為上出現問題的孩子(包含衝動控制、問題解決能力等),自我了解就會是很重要的起步。當孩子能發現自己哪裡做不好,我們才能與孩子一起找出解決的辦法並加以執行,孩子才能用這些方法加以控制,也才會有自制力的產生。

如何建立自制力    

行為問題是怎麼產生的?

在討論之前,我們先看一下行為是怎麼產生的

行為的產生.jpg

           由上述的過程中可知,行為產生後得到的結果是最重要的。當孩子獲得的結果是好的、他想要的,就會強化他中間的表現過程。反之,則削弱了他的表現。

我們來舉個簡單的例子:

            今天爸爸/媽媽肚子餓了(原因),因此我們會去找餐館吃飯(過程),當我們吃飽而且餐館是好吃的(結果),我們以後會還會來這家餐館(影響過程)。但如果這家餐館不好吃或是吃不飽(結果),以後我們可能就不會再來了(影響過程)

          因此,若孩子表現出的方式是不好的(例如哭鬧、摔東西),我們有時候為了避免孩子持續吵鬧而滿足他的需求,這些方式就有可能會被強化,而且難以修正。

當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,我該怎麼做?

           面對孩子的問題處理方式,方法有很多,今天跟大家介紹幾個在臨床上常用,也常跟家長推薦的幾個處理方法。

1.  正增強:給予喜歡的物品或是讚美,強化其行為表現。

             當孩子達到我們想要他達成的目標時,可給予實際獎勵(糖果、玩具等)、一個他喜歡的活動(看電視、自由時間等)、集點或是口頭讚美,讓孩子更有動機完成目標。而增強物 的給予,則會依照孩子不同年齡做調整。

2. 負增強:給予其討厭的東西,或是剝奪其喜歡的東西,削弱其行為表現。

       與正增強相反,當孩子表現出不適當的行為時,我們會給予處罰、暫停遊戲或是剝奪其遊戲時間等方式,降低或調整孩子的行為表現

3. 隔離:暫停孩子所有的活動,並且帶離現場。

      當孩子出現不好的表現時,我們會將孩子帶離遊戲現場,並讓孩子待在一個與原本環境阻隔的地方,讓孩子在新的環境中冷靜。

      但這個方法有幾個地方要注意:

       (1) 時間不能過長,時間約2-3分鐘,並且會以孩子的狀況調整時間。

    (2)  新環境越無聊越好。若是環境中有孩子喜歡的東西,則這個處罰可能會變成孩子的增強物。

       (3) 初期行為可能變本加厲,需要撐過這段時間。

4.  忽略:忽略孩子的行為,降低其不適當的行為表現。

         這個方法多半會用在當孩子做出不適當行為來引起大人注意(attention calling)的時候。忽略其行為,讓孩子知道這個方法是無法引起別人注意的,進而削弱其行為表現。

    當然,在使用忽略手法的初期也可能會伴隨著孩子更強烈的反應,我們也需撐過這個時期。

    行為問題的處理方法沒有一定的標準,有時候可以單一使用,有時候使用兩種方法以上效果才會比較好,對於不同的孩子,使用的方法也會不同。因此,面對孩子的問題,我們除了要找出原因及最適合的改變方法外,最重要的是要教導孩子正確的行為喔!

  草稿自動儲存於 
arrow
arrow

    小麥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